中国工业革命 Unknown 2013/05/25

| |

企业防跳槽

为了遏止这种跳槽举动,许多在华的西方及日本企业,已在招聘当地工程师时将“惩罚性条款”写入聘用合同。这些条款规定,假如员工在进入公司后某段时期内离职,他们必须向公司返还一部分薪酬。返还数额往往相当于数千美元,名义上用来补偿公司的培训成本。

然而,当员工萌动跳槽之心的时候,金钱上的惩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,因为新雇主往往很乐意替员工支付这笔罚款。这使得惩罚性条款成为一句空话,也加剧了薪酬水平的上涨。

自然地,比较开明的企业正试图通过精心设计的职业结构(career structures)来留住他们的中国高级工程技术人员。这往往意味着把顶级的中国工程师派驻到海外职位。但荷兰电子集团飞利浦(Philips)中国区总裁张玥先生表示,这些努力有时候也会适得其反。

“为了加快培养年轻的中国工程师,我们曾把他们中的一些人安排到本公司在海外的营运地点,希望以后再让他们回来。但这种策略并不是次次都成功。情况往往是,他们太喜欢离开中国了;他们或者根本不想回来,或者只愿意在拿到天价薪酬的前提下回来。”

另一方面,包括西门子、英格索兰、以及瑞士/瑞典工程集团ABB在内的某些公司表示,他们在管理发展计划(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grammes)方面取得了成功。此类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留住员工。

英格索兰公司的Zhang先生是赞同这些做法的人士之一。他是在三年前加入该公司的,此前他曾在中国为四家不同的企业工作,包括德国博世(Bosch)和日本电气(NEC),积累了宝贵经验。他表示,尽管有猎头公司不断来电,他还是决定为英格索兰效力较长的一段时间。

“当然,我不会永远拒绝(猎头公司]。但就目前而言,英格索兰为我提供了不少机会。我在这里有相当不错的薪酬,但金钱还不是一切;拥有良好的企业氛围和一个不断鼓励你的老板也同样重要。”

对许多在中国的雇主来说,这番话蕴含着一个重要教诲:在人才如此紧缺的情况下,它们必须善待这些人才,否则他们会立马走人。

在德国大型工业集团林德(Linde)内部,流传着一则不那么好笑的笑话:去年10月,当中国把首名宇航员送上太空时,他准能看到林德集团在中国厦门市的工厂。林德厦门公司总经理海因里希?温策尔(Heinrich Winzl)称,厂区占地面积如此之大,以至于“你可以在里面打高尔夫球”。

去年,该厂生产了1万辆叉车,一半在中国出售,其余出口。这一产量远远少于最初的预测。1993年,时任德国总理的赫尔穆特?科尔(Helmut Kohl)访问北京,并参加了该企业的开工剪彩,当时预测的年产量为2万辆。该企业由林德集团和国有的厦门叉车厂合资成立,双方分别持有60%和40%的股份。

林德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透露,在讨论厂区应该占地多大时,中方国有企业向他们提供的有关潜在市场规模的预测“纯属胡扯”。迄今为止,林德集团已向该企业投入7500万欧元,并称由于中方合资伙伴(已于1999年退出)过于乐观,该集团在厦门的工厂占地面积远远超出实际需要,导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。

“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,”林德集团首席执行官沃尔夫冈?赖茨勒(Wolfgang Reitzle)表示。

与中方合作伙伴共办合资企业是外资进入制造业的主要途径。但林德公司的艰辛历程又一次表明,在中国办合资企业会遭受怎样的挫折,或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。虽然成功的合资企业也不少,但对于外方合资伙伴来说,如何成功地管理这些企业通常充满挑战。

内文分页: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
请给这篇日志评个分吧~!

本文评分: 5.5/10 (114 votes)    提示:您还未对本文评分,您可以进行评分并发表您的意见!

加入收藏!

发表评论

昵称

网址

电邮

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[注册]